第三百二十一章 首战前夕,隐患

作品:大明之拯救崇祯|作者:独坐窗台观风雨|分类:历史|更新:2023-03-30 21:44:10|字数:4652字

崇祯十八年六月二十六日晚,清军进入五台山地区,崇祯也跨过了清水河进入了五台山,傍晚时分大军至五台县就地扎营休息。

六月二十七日清晨,大军集结根据昨日斥候得来的情报继续前进,当大军进入五台县地域高洪口乡时。

撒出去的斥候已经有不少与清军的斥候碰在了一起,双方你来我往互有损失,但总体来说还是明军这边落入了下风。

双方最终默契的往灵境乡及耿镇镇的交界处而去,当双方还距离十余里左右之时。

明军这边,崇祯召来李定国及周遇吉二人,任命李定国为主将,周遇到吉为副将。

周遇吉倒是没什么直接领命,而李定国在听到崇祯任命后则是一脸诧异之色。

在刚归顺那会儿,皇帝任他为真定总兵,这是何等的信任,要知道真定府算是京师的门户之一,也是拱卫京师的力量之一。

当然也有言语说是因为陛下忌惮但他手中的兵马,才以此表示信任想要安抚他。

等到日后大明安定之后,再秋后算账什么的,对于这些话他自然是不相信的。

当然,若是非要以阴谋论来看待这些,自然可以强行联系到一起,可若真是如此。

刚开始就可以把他的兵马拿走,或者将他调至其他偏远的地方驻守,何必如此大费周章。

虽如此,但在他看来这真定总兵也是他的尽头,不过他仍然愿意为守护这个帝国而战。

然而没多久清军入关了,皇帝召集各路兵马准备以雷霆之势将这支清军剿灭。

这是建功立业的好机会,但这也十分危险,他手下的将领以及当年的兄弟如今的副将刘文秀、艾能奇二人皆说皇帝准备要借此秋后算账了。

此次前去必然是成为炮灰,借由清军的手削弱他们,面对手下不断的说辞李定国也有些相信了。

但他并不打算违令,这种想法一直持续到皇帝传唤他的那一刻。

当他听到皇帝的任命时,他知道他错了,错的太离谱了,任他为主将并且将京营都交给了他指挥。

这是何等的信任,这一刻他似乎明白了士为知己者死这句话的意思了,从此刻起,他愿意为这个帝国,为眼前的这位帝王死战到底。

李定国的神情全都被崇祯收入了眼底,而且自他们归顺之后,所有的一举一动以及那些流言蜚语,通过锦衣卫崇祯都一一知晓。

当然,此举也并不只是为了收买人心,他这也是为了尽快让李定国成长起来。

毕竟一把再好的宝剑,若是没有经过烈火的淬炼,终究只是一块不起眼的铁锭罢了。

历史上的李定国,也是经过一场场的战斗,最终才成长为那个威名赫赫的两蹶名王。

趁此情形崇祯趁热打铁道:“朕其实在你未归顺朝廷之时就注意到你了,而在之后朕也与张献忠多次讨论过你。

朕觉得你有将帅之才,希望你能成为史书中记载的名将一般,但朕能做的只是为你搭建一个戏台。

随后让你登上高台,至于怎么唱那就看你自己的了。”

听此李定国当即抱拳行礼,神色肃穆道:“末将定不辜负陛下厚望。”

崇祯微微点头:“好了,两支兵马都交给你了,朕只有一个要求,打一个漂亮仗,给朕剿灭这支清军。”

“遵命!”

随后崇祯率领两万精锐骑兵作为护卫,选择了一处地势较高的小山竖起了龙旗坐镇于此,同时也是为了能够看清整个战场。

在看清军这边,多尔衮与豪格商议了一番后,决定留下一万汉儿军看守抓来的那些汉人,剩余人马继续前进。

两军最终于一个名叫阳湾的村镇附近相撞,两军相隔三百米各自列阵。

在李定国的命令下,京营被分为三个部分,其中六万人被分为两个方阵立于最前方。

剩余五万人列成横向的长方形阵形列于方阵的后面,整个京营为中军,而他本部兵马分为两个部分。

列为坚形的长方形阵形,放置于京营的两侧护卫中军,他如此做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这是他第一次与清军对阵,对其作战方式以及战力都不了解,但自他归顺朝廷之后,从身边的那些人了解到了一个信息,强,非常强。

这让他不得不谨慎,对于自家兵马有几分实力他是十分清楚的,京营的战斗力他有幸见过。

另外从此次长途行军可以看出,这确实是一支精锐,面对一支不了解的敌军,全力以赴是最稳妥的决定。

随着一道道命令传达下去,二十余万大军开始按照李定国的军令摆开了阵型。

李全他原本就是京营中的一员,只不过那时候他只是一名小卒,后来成国公造反被灭族。

再然后皇帝传下御旨要重新整塑京营,大部分人都怨声载道,但直觉告诉他这是一次机会。

于是他拼了命的训练,最终坚持了下来进入了新的京营,但不同的是他的拼命劲得到了将领的赏识,成为了一名小旗。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大明之拯救崇祯》,方便以后阅读大明之拯救崇祯第三百二十一章 首战前夕,隐患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大明之拯救崇祯第三百二十一章 首战前夕,隐患并对大明之拯救崇祯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