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二章 朱元璋的态度

作品:大明:我的祖父是朱元璋|作者:大明第一帅|分类:历史|更新:2023-03-03 04:06:44|字数:4372字

京师。

陕西的消息飞入皇宫。

朝野上下一片安静。

没有人跳出来弹劾皇太孙。

甚至都没有人提及此事。

仿佛秦王次妃邓氏的死,他们从未听说过......

皇太孙赐死秦王次妃一事,长兴侯耿炳文第一个快马上报。

陕西布政使、提刑按察司、乃至陕西都指挥使司,地方三司都有上奏此事。

朝中怎么可能没人听说?

唯一出声抱怨的是翰林学士黄子澄。

他只私下说了一句:“此举不合规矩,有失亲亲之义。”

再无多言。

也没有人跳出来喷秦王朱樉僭越。

一切都很安静。

说白了,这是皇室自家的事,懂事的外臣不会随便掺和。

毕竟洪武皇帝护短是出了名的,谁都不想去触霉头。

满朝上下,只有朱元璋一人龙颜大怒。

生的是秦老二的气。

乾清宫的地上洒满了奏本。

“俺悉心教他们如何为王,一个个拍着胸脯说会在封地善待关内军民,怎么现在就跟变了个人似的?

朱元璋大怒。

秦王朱樉在王府大兴土木,役使军民在宫中建起亭台池塘取乐。

与次妃邓氏在其中折磨宫人取乐。

这些事情朱元璋都知道。

原本以为够离谱的了,没想到朱老二竟睡起了五爪龙床。

还有邓氏,她什么档次?竟穿着马皇后一样的冠服?

朱元璋有一种恶心感。

不止是恶心老二和邓氏的品性。

更鄙视他们的智商!

朱老二干的这些破事,说明他的智商真不行。

能够蠢到这种地步,朱元璋也是服气。

“幸好当初没考虑让他当太子,否则俺的一世英名就毁了!”

朱元璋心有余悸。

老二动辄杀掉府中仆役,揪出了锦衣卫安插在秦王府的影子,居然还认为自己有本事?

你亲爹派人看着你,是害你了?

对百姓不好的藩王,这种人朱元璋真心瞧不上。

当然,老二毕竟是自己的儿子,即便烂泥扶不上墙了,好歹这些年在军中有些威信。

而且陕西地处边境,屯兵众多,各族错综复杂,不能没有藩王坐镇。

还是禁足秦王府一年吧。

大多数情况下,朱樉还是听话的。

想到这里,朱元璋命人拟旨,敕谕秦王!

“你这蠢如禽兽的东西,干的都是些什么破事?若有奸人以此为借口,你的狗命还能活?”

朱元璋一边说着,拟旨的通政使蹇义笔走如飞,现场记录。

当然,蹇义记录的不是朱元璋的原话,而是经过自己润色的。

“尔蠢如禽兽,有此所为则奸人易为借口,其王身命不保朝暮......”

不愧是干了八年的皇帝机要秘书,笔下有神。

朱元璋脸色如凝冰霜,语气严肃,继续骂:“你这样蠢,不是皇太孙的过错,而是你咎由自取!若是俺死后你还这样,只怕你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蹇义继续记录:“尔蠢若是,非是皇太孙之过,乃尔自取之也!设若朕身后日久,恐尔有不测之祸。”

骂完了一顿,朱元璋语气渐渐平淡:“当爹的话已尽,他要是再不听,秦王一脉消亡怨不得别人了。”

通政使蹇义心里一凛,他在皇帝身边工作近九年,还是第一次听到这种重话。

看似火气消了,其实内心已经放弃了秦王。

顿了下,蹇义继续润笔记录:“自今以后,当万分谨慎不可非理放肆......”

“如今朕乃尔父教之不听,若久后皇太孙以苦口毒言教之,恐尔不能保富贵也,朕言既至,尔自观之省之......”

写好后,呈交皇帝阅览。

朱元璋扫了一眼,满意地点头:“就这样吧,发往秦王府。”

这事不可能这样算了。

自家没管好孩子,必须给天下一个交代。

沉吟了片刻,朱元璋命礼部尚书李志刚编写《永鉴录》。

将汉唐至宋,历朝藩王善恶悖逆之事,将之编写成册,直叙其事。

相当于政治教育的课本,把历朝宗室诸王作威作福以致身败名裂的实例,写进书里让藩王们学习,有所戒鉴。

朱元璋最喜欢搞这种了。

早些年,他下旨将“官民过犯”典型案例辑录成帙,编成了《大诰》。

去年又针对勋贵编写了本《稽制录》,顺便收了一众开国勋贵的赐田。

现在编写的《永鉴录》,是针对藩王的。

朱元璋妥妥的三百六十度无死角全方位普法!

论法制宣传力度,还得是洪武皇帝。

正此时,礼部尚书李志刚有事奏报。

“陛下,齐王妃薨有三年,礼部拟次妃邓氏为齐王继妃。”

齐王朱榑(fú),是皇七子。

洪武三年受封齐王。

洪武十五年就藩青州,出镇开平(唐山),时常领兵出塞。

朱榑的原配王妃是江国公吴良之女,没几年死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大明:我的祖父是朱元璋》,方便以后阅读大明:我的祖父是朱元璋第一百五十二章 朱元璋的态度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大明:我的祖父是朱元璋第一百五十二章 朱元璋的态度并对大明:我的祖父是朱元璋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