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七章 岭北大都护府

作品:大明:我的祖父是朱元璋|作者:大明第一帅|分类:历史|更新:2023-07-21 17:01:27|字数:5022字

第188章 岭北大都护府

文华殿。

朱允熥靠在大椅上,静听詹事府奏报。

“户部议奏,徙山西太原、平阳、泽、潞、辽、沁、汾一万户实陕西,山西布政使司已完成。”

“户部遣官核实徙山东、山西、湖广流民三千余户于保定州,免赋役三年。”

“山西平阳、大同、蔚州、广灵等府州上奏:本处地孬且狭,岁次不登,衣食不给,分丁于北平、广平、清河、真定、冀州、南宫等宽闲之处,占籍为民,拨田耕种,依例输税,仍免田租一年。”

“......”

詹事府一连汇报了两刻钟,终于停止了。

朱允熥双手轻按太阳系,道:“户部的工作做得很好,山西布政司也该嘉奖。”

这次全国范围的移民工作,涉及十八个省,五百个县,八百八十一姓。

历史上,明初移民政策贯穿洪武、建文、永乐三朝近半个世纪。

尤其是经洪洞县大槐树处迁往全国各地的几次移民,二十余年来,总计达百万人之多。

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影响之深,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移民史上都是罕见的。

二十一世纪的中原一带,特别是河南、山东一带,半数以上的村庄是明朝建立的。

据统计,山东省金乡县共有村庄1247个,元朝以前建村69个,明朝建村830个,清朝建村323个,民国以后建村8个,建村年代不详17个。

金乡县百分之七十的人口来自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

宇宙中心曹县,共有自然村2276个,属明朝移民建村的就有1606个。

还有滕州市,一半自然村是明朝时所建。

这些地方,几乎都是明朝洪武、永乐年间,自洪洞县迁民来此。

还有河南省的林县、孟县、汤阴、内黄、兰考、修武等大多数县份的村庄,都是自山西洪同大槐树移民来此。

还有不少地方以“屯”、“营”取名的村庄很多。

这些屯和营的来历大都是明朝洪武至永乐年间,实行军屯田、民屯田、商屯田所致。

朱允熥这次主持的移民浪潮,提前干完了建文、永乐二朝的移民之事。

别看是小小的移民事件,对朱允熥的成长有着重大影响。

移民需要户部及各省布政使司等个衙门协调运作。

朱允熥作为皇太孙坐镇文华殿居中指挥六部,调度各省,不仅是历练了政务能力。

东宫对地方的影响力,也是前所未有的提升。

大移民后续主要是垦荒屯田,对于促进农业的发展起重要作用,更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后续的好处有很多。

但移民期间,官府被骂的最多。

这次被朱允熥安排去主持洪洞县移民的晋王朱棡,更是被骂的狗血淋头。

纪纲虽还在山西,朱允熥却已收到他的密报。

晋王朱棡,恶名响彻山西。

“殿下,是否安排御史弹劾晋王?”

解缙询问道,认为这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晋王调兵驱民,强抓士绅,做法粗暴。

还私自以布政使司的名义发布告示。

这一桩桩事情,随便一件拿出来都能够都察院的御史忙活半天。

朱允熥扬了扬手,道:“不必了。”

把山西的士绅和百姓全都得罪了,三叔的名声算是臭了。

而山西的移民者遍布全国各地。

相信用不了几年,晋王的恶名会在全国流传......

经此一事,朱老三这辈子都无缘储君之位了。

此时让人弹劾他,多此一举,可能还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既然三叔没了一丝威胁,那下面就该四叔了。”

朱允熥的目光投向了北方。

北平。

“燕王殿下率诸王横扫草原,蒙古诸部无不臣服!”

“我燕山护卫出马,草原胡人无人敢战!”

北平大街小巷中,常常有人对燕王歌功颂德。

这让燕王府中的朱棣再度膨胀。

“哈哈,那阿鲁台见了燕王殿下就跑,如同黄羊见了猛虎!”

王府中传来一阵欢笑声。

面对朱能的吹捧,朱棣笑着摆手道:“别这么说,朝廷设立岭北大都护府,阿鲁台身为副都护,也算是自己人了。”

不久前,朱元璋仿唐朝设立岭北大都护府,管辖漠北之地。

大都护府位于元朝岭北行省首府和林。

所谓“天策桓桓控上游,边庭都付晋藩筹。河山表带连中夏,风雪洪蒙戍北楼。”

和林地缘位置极为重要,曾是蒙古帝国的首都,被称为十三世纪世界的中心。

那些年。

从多瑙河畔的维也纳,到黄河边的汴梁;

从北方寒冷的俄罗斯草原,到炎炎烈日下的阿拉伯半岛沙漠;

大半个欧亚大陆都笼罩在这座城市的权力和威势之下。

罗马教皇的传教士、南宋朝廷的使节团、波斯商人的驼马队、高丽王国的进贡者……都在和林汇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大明:我的祖父是朱元璋》,方便以后阅读大明:我的祖父是朱元璋第一百八十七章 岭北大都护府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大明:我的祖父是朱元璋第一百八十七章 岭北大都护府并对大明:我的祖父是朱元璋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