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一章 差点意思

作品:大明:我的祖父是朱元璋|作者:大明第一帅|分类:历史|更新:2023-07-21 17:01:31|字数:4646字

第202章 差点意思

贡院。

至公堂静谧无声。

各房阅卷官和主考官齐聚一堂。

经过两天两夜的努力,阅卷工作已经完成。

下面是填榜和发榜工作。

礼部尚书李志刚安坐大堂正中,目光扫向一旁的副主考黄子澄。

这家伙在做最后的检查工作。

黄子澄要查看所有录取者的答卷,上面有没有避讳,有没有自叙门第辛苦,字数有没有符合规定,卷面是否整洁,有没有草稿纸等等。

如果发现有上述违规文字,哪怕文笔写得再好,也得刷掉。

对不起,下次再来吧!

良久,黄子澄审阅完最后一份考卷,站起身来。

他捧着考卷走到李志刚面前,呈了上去。

李志刚阅完了这份考卷,提起笔架上的毛笔,工工整整地在那份考卷的端画了一个圆圈。

接着搁下笔,撕掉考卷边上的糊名,念道:“录取浙江宁波府贡士,戴德彝!”

坐在左侧的记名官,在名册上工工整整地写上了“戴德彝”。

会试录取者称为贡士,然后集体参加殿试,由皇帝面试选出三甲,赐进士出身。

只要会试中录取了,能入宫参加殿试,就不会存在落选人员。

所以会试录取者,相当于已经是进士了。

在殿试中如果表现的非常好,说不定能成为状元。

所有阅卷官一扫疲惫之态,面色肃然地默视着李志刚,等待着这场会考的最后一刻。

李志刚将那叠堆在左边案头的甲榜拿了起来,在手里沉重地掂了掂。

“本科录取的贡士一共是一百一十二名,大家再辛苦一下,选出五经魁后正式放榜。”

填甲榜,也称正榜,从第六名开始填,第六名到第十八名的名次决定权主要在主考官手中。

然而前五名,也就是五经魁,必须是所有阅卷官一起商量。

最终选出来的经魁必定是大家皆认同的试卷。

十名阅卷官一齐站了起来,脸上露出了期待的笑容。

科举考试中,考中举人或进士的人,称主考官为“座师”或“恩门”,自己称为主考官的“门生”。

这样,这些新举人、进士就和主考官之间建立起了一种特殊的师生关系。

新举人、进士常把自己的考中看成是主考官对自己的一种类似于师恩的恩情。

并且,通过这种师生关系也可在仕途上得到老师的一些照应。

而主考官也乐于有这样的年轻后进来亲近自己。

于是,科举考试就成了主考官结党营私,培养和拉拢自己势力的一种渠道。

不仅主考官如此,阅卷官也有这种想法。

他们希望自己的同乡能进前五名。

前五名,个个都是人才,他们大概率会在殿试中,夺得头甲状元或者榜眼、探花。

故而前五名的选定,在考官中少不了一些明争暗斗。

李志刚找到了那份字迹熟悉的卷子,一看籍贯署名:应天府上元县朱帅。

皇宫位于上元县境内,此人又姓朱......

果然是皇太孙!

李志刚将考卷放在中间:“此人当为会试第一!”

既然皇太孙有兴趣,那必须第一!

阅卷官们围上来看去,正是前日看到的那份答卷。

诗赋写的极好,且策问严谨,见解独特,经义写的也不错。

加上主考官推荐,第一可以给。

众人纷纷点头,表示认同。

然而,副主考黄子澄再度反驳,他也拿出一份考卷:“下官以为,第一当属此人!”

前五的选定,副考官是有权利反驳主考官选定的人。

众人看去,第一眼看的不是卷子内容,而是考生的籍贯。

这份考卷的籍贯署名是:浙江宁波府定海县,张信。

有籍贯是浙江的阅卷官立马点头称赞:“此子文章行云流水,恣意纵横,策问富有见地,可为第一。”

张信的文章,着实不错。

“好是好,但与朱帅相比,还差点意思。”

李志刚坚持要会试第一的名额。

前五选定的环节,说白了就是比拼考官的人脉。

最后举手表决,自然是主考官李志刚获胜,会试第一的名额,给了朱帅。

同时李志刚做出让步,不仅让张信第二,又让浙江籍的一名考生得了第三。

第四名和第五名,李志刚和黄子澄皆不参与,让其余阅卷官自行分配。

其实会试的名次并不重要,除了会试第一的会元名头,其他都只是陪衬。

接下来的殿试排名才有含金量,也是分配官职的依据。

二月二十九日。

天还没亮,贡院旁的状元客栈里就像开了锅,各个房间都热闹起来

今天是会试放榜的日子。

客栈掌柜的像过年一样,穿了一身簇新的暗红色袍子,帽子上还插了一朵红花儿,向楼上走来。

他的身后跟着两名小二,每人手里捧着一个大托盘。

每个托盘里都摆着几个小盘,盘子里皆装着一只糕、一只粽子、一只鱼头。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大明:我的祖父是朱元璋》,方便以后阅读大明:我的祖父是朱元璋第二百零一章 差点意思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大明:我的祖父是朱元璋第二百零一章 差点意思并对大明:我的祖父是朱元璋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