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九章 朝觐制度

作品:大明:我的祖父是朱元璋|作者:大明第一帅|分类:历史|更新:2023-07-21 17:01:45|字数:4558字

第220章 朝觐制度

国宴之事,是藩属国太多,导致混乱。

为了避免类似事情发生,朱元璋下令更定藩国朝贡礼仪。

朱允熥召集群臣在文华殿一起商讨了半个月。

最终选定了吏部尚书杜泽制定的朝觐之制。

杜泽不愧是老臣,想的十分周到。

他的方案,对周边藩属国进行了一系列旨在健全藩属体系的制度化设计。

首先,藩属国事务由礼部进行管理。

藩属国事务由礼部进行管理。

对于藩属国的朝贡,要辨其贡道、贡使、贡物远近多寡丰约之数,

以定王若使迎送、宴劳、庐帐、食料之等,赏赉之差”;

对于藩属国的贡物,礼部必须省阅之;

藩属国请封,则遣颁册于其国;

对于各国的贡使,要验证诰敕、勘籍,毋令阑入;

语言交流及文字翻译事务,专设四夷馆,培养译字生和通事。

又规定藩属国定期入京朝拜次数。

朝鲜国,一年三贡。

琉球国:二年一贡。

琉球国频分进贡,光是洪武朝共高达五十次,天朝虽厌其烦,不能却也。

安南国,三年一贡。

占城国,三年一贡。

暹罗国:三年一贡。

爪哇国:三年一贡。

日本国:十年一贡。

......

其他中亚和西洋国家则贡无定期。

如真腊、三佛齐、渤泥、苏门答腊、满剌加、吕宋、古里等诸国。

这种规定是为了减少朝廷的开销。

前来朝贡的国家一路产生的费用都由朝廷负责,来的路线也是官方统一安排的。

如果经常来进贡或是分散着来对朝廷负担就太重了,还打扰大明沿途百姓的正常生活。

看完杜泽的朝觐制度,朱允熥很满意,他点头称道:“就将杜部堂的方案呈报陛下预览吧,不过孤也想加了两条。”

迎着众臣的目光,朱允熥缓缓道:“第一,所有藩属国所上奏的表章,必须用汉文!”

“其次,藩属国如有熟识汉家文化者,各就本国乡试,贡赴京师会试,不拘额数选取。”

朱允熥的目的是,让所有藩属国进入汉字文化圈。

礼部尚书杜泽抚须赞道:“皇太孙有意乎礼乐之事,则人皆慕义向化矣!”

不少大臣同意如此。

有人列举了唐朝的“宾贡进士”制度。

唐朝就是直接让藩属国士子考进士的。

比如日本遣唐使阿倍仲麻吕,进了国子监,后来考中进士,留在大唐当官,死后埋在长安。

又有新罗崔致远,考中后担任过溧水县尉,给高骈做过幕僚,还写过《檄黄巢书》,最后回归新罗。

后来北宋延续了这一制度。

开宝九年,高丽金行成入国子监,后来进士及第。

朝鲜王要他回去,他死也不走,官至殿中丞。

太平兴国五年,高丽康戬进士及第,留在北宋为官,还弹劾过寇准。

元朝不设宾贡科举考试,直接在征东行省设乡试。

所以高丽人直接考科举就行了,该授官授官。

也有大臣提出异议,表示不同意让外国人参加大明科举。

如翰林学士黄子澄,他直言道:“中华的官,吃的是我们中华的米,怎么能放着这么多优秀的华人不用,反而用夷人?难道我们华人不行?”

(华人并非现代词汇,东晋时期就有文献记载提到。

明朝的沉德符也在《野获编·佞幸·滇南异产》中写过:“夷人珍之,不令华人得售。”)

礼部尚书李志刚坐不住了,跳出来反驳:“按地域来说,确实有华夷之分,但若论教化,难道也要分出个华夷来么?”

黄子澄呵呵一笑:“李部堂有何高见?下官愿闻其详!”

上次会试,他备受李志刚打压,一心想要扳回一局。

李志刚一听,顿时来了兴趣。

他从来不怕与人辩论,当下说道:“夫华夷者,辨在乎心,有生于神州而行戾乎礼义,是形华而心夷也;生于夷域而行合乎礼义,是形夷而心华也!”

“说得好!”

解缙抚掌叫道:“有人虽生在中国,但行事违悖礼义,只是空有华人的外表,实则内心是个夷狄。”

“相反,生在国外,但行事合乎礼法,虽然有个外国人的长相,但内心却跟我们没有区别。”

大才子解缙当即举一反三,列出汉朝的例子。

“卢绾、李陵这二人虽生于大汉,但最后却当了叛徒,难道不是自甘为夷狄么?”

“金日磾虽然是匈奴出身,但一心为我大汉,难道不算我华人么?”

面对两大才子的进攻,黄子澄倍感压力。

不过他也是有帮手的。

站在后面的翰林侍讲方孝孺站了出来:“非也!”

“我朝曾效仿前元之制,特许过藩属国参加科举,然他们不感天恩,心生嫌隙!”

方孝孺说的是二十多年前的事。

朱元璋建立大明后,在洪武三年开启大明第一届科举考试,特向高丽、安南、占城三国颁科举诏。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大明:我的祖父是朱元璋》,方便以后阅读大明:我的祖父是朱元璋第二百一十九章 朝觐制度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大明:我的祖父是朱元璋第二百一十九章 朝觐制度并对大明:我的祖父是朱元璋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