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五章 大军南下

作品:大明:我的祖父是朱元璋|作者:大明第一帅|分类:历史|更新:2023-07-21 17:01:51|字数:4876字

第236章 大军南下

洪武二十八年正月初八。

朱元璋正式任命凉国公蓝玉任“征夷大将军”,宋国公冯胜为“征夷右将军”,统兵从广西进兵。

命西平侯沐春任“征夷左副将军”,从云南进兵。

明军兵分两路,由皇太孙居中节制,务求一举扫平安南!

正月十六,朱元璋在奉天殿为出征各将大宴壮行。

一群武将穿着亮光可鉴的盔甲,头戴云翅盔,神情意气风发。

众人相见,不免寒暄:“恭喜凉国公了。”

蓝玉摆手笑了几声,备有面子。

挨了皇太孙一顿打后,他低调了许多。

尤其是朱元璋出场的地方,更是不敢大声说话。

害怕一不小心犯了老皇帝忌讳,遭到清算。

蓝玉打定了决定,等到了安南,一定要好好发泄!

正月十八日,大军出征之日。

正阳门外,大教场。

卯时初刻,教场周边己是人山人海。

今日皇太孙将亲征安南,京师百姓,能走路的几乎都来了。

潮水般的人流,密密麻麻全是人头,如同节假日的景区一样。

大教场上,天子亲军八卫人马,还有神机营将士。

五万人马个个甲胄齐全,在教场上整齐肃立,列成两个长长看不到尽头的方阵。

作为天子亲军,他们个个盔明甲亮,高大威武,形象真不用说。

大乐声中,已是六十七岁的洪武皇帝朱元璋,亲自策马阅兵。

他一身戎装,腰悬利剑,一身冰冷的盔甲在阳光下闪耀无比。

朱允熥也是一身戎装,策马其后,但心地看着朱元璋的背影。

这或许是老头子最后一次穿着戎装了,任凭他如何劝都不听。

自大明立国以来,朱元璋再也没有穿过甲胄。

今日,重拾旧甲,有种说不出的感觉。

“若是朕再年轻几岁.......”

朱元璋暗自叹了一口气,熟悉地握着缰绳。

祖孙二人策马行进,在一个又一个军阵前经过。

军阵中,一道雄壮的声音蓦然高呼:“吾皇,万岁!万岁!”

所有将士皆齐声呼叫:“万岁!万岁!”

“万岁!万岁!”

大教场上传来山呼之声。

军民共同呼喊,声音沿途而来,巨大的声浪,直冲云霄!

朱元璋策在马上,看着欢腾的大军,心情激奋。

抚摸着腰间冰冷的甲片,朱元璋面色坚毅,缓缓抽出宝剑,洪声道:“明军威武,大明万胜!”

朱允熥亦是抽出武器,竭力大喊:“大明万胜!”

无数将士举起兵器:“万胜!万胜!“

“万胜!万胜!”

纛旗移动,五万京卫将士,在京师百姓的欢送下,向南开拔而去。

......

大军浩浩荡荡,一路往南。

内线行军,不用担心遭到敌人埋伏。

故而骑兵在前,步兵在后,辎重和炮兵最后。

在大军后面,还有无数运送粮草辎重的民夫。

多是沿途各省提前征调的。

打仗,打的是后勤补给。

几十万大军的粮草供给是何等庞大?

这些工作兵部和户部数月前就已在准备。

为此,老朱还杀了两个办事不力的户部官员。

大军南下,穿过数省,沿途群山众多,行军十分困难。

然明军上下气势高昂。

连皇太孙都不畏艰险同行,谁敢叫苦?

况且都是军中精锐。

原本朱允熥是打算走海陆直达安南的。

他咨询了航海经验丰富的郑和,最终打消了这个念头。

海陆不是随便走的,需要等候东北季风。

在没有发动机的时代,风向的季节变化不仅能驱动帆船,还可以带动了海流变化,为航行提供动力。

郑和船队历次下西洋都是在冬季利用东北季风出海,而在夏季利用西南季风回国。

东北季风不一定什么时候来,需要慢慢等。

总不能因为等风,而耽误了出兵。

毕竟四川、贵州、广西、云南各省的人马已经出动了。

别等前线快干起来了,你们一群将帅还在海边等风......

那不用打了,士兵们可以直接哗变了。

兵法有言,三军未动,粮草先行。

将士们不能等风坐船,可粮草物资可以。

战争需要源源不断的粮草,山地难行,这个时候用海运最好。

一旦东北季风刮起来,海运的速度将远远快于陆运,且损耗也会大大减少。

大明远洋船队承担了这一任务。

这个时候,郑和不是太监,而是一名水师将领!

他充分利用自己丰富的航海经验,制定了极为严格的海运计划。

神机营自成军以来,第一次出国作战,个个兴致勃勃,健步如飞。

山路难行,神机营的一众大杀器,由海运出发。

神机营将士只是携带了火铳等火器装备。

蓝玉穿着厚重的甲胄,跨着佩剑,后系大红披风。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大明:我的祖父是朱元璋》,方便以后阅读大明:我的祖父是朱元璋第二百三十五章 大军南下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大明:我的祖父是朱元璋第二百三十五章 大军南下并对大明:我的祖父是朱元璋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