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章 皇帝来到了他忠诚的山东

作品:靖明|作者:冬三十娘|分类:历史|更新:2023-12-01 00:01:12|字数:10472字

折岸惊流此地回,涛声日夜响春雷。

城中烟火千家集,江上帆樯万斛来。

现在崔元和李全礼只感觉对于皇帝将来在此停留七日的安全操碎了心。

人多,流动性大,杂乱!

先于朱厚熜,两人都赶到了临清城。

张孚敬已经到了这里来,毕竟朱厚熜不准备去东南面的济南,更不会去兖州府、曲阜县。

山东获“恩”可以来陛见的,也只有四品以上。

知府以下的官,恐怕只有临清州的官员们有这个幸运了。

“一别数月,督台可好?”

崔元和张孚敬也只打了几天交道而已,但此刻仍旧热络地彼此寒暄着。

一个是勋戚之中孙交之外的头号人物,而且还是与军队有关的。

一个是新朝臣子当中风头最劲的人物之一,与严嵩齐名。

大家都是最铁的帝党,成色比杨廷和还高,毕竟能担任如今的职位全靠皇帝提拔信重。

于是很快就切入正题:“护卫军大营驻扎于城北,先让襄城伯暂时接管临清城防。御驾在北水门之外泊岸,就从镇定门入城吧。”

“但听参策安排,下官都已做好准备了。”

虽然崔元还有京山候的爵位,但参策这个称呼已经成为大明仅次于“阁老”的尊称。

大学士都是参策,勋戚却不是。

临清知州说完这句话之后看了一眼张孚敬,而后就说道:“下官已经将文庙一带都清扫整葺出来了,参策先去巡查一遍,看看还需添置些什么?”

“要的。”

崔元严肃地点头后,与张孚敬一起走在前头之后才小声问:“文庙?”

大明几乎每个府城、县城里都有文庙,因为各地都有府学、县学。

各地兴建文庙,比较大规模的应该是从唐朝开始,到了宋朝成为定制,而在大明朝开始后则几近成形。

文庙也绝不仅仅只是为了祭祀孔子和先贤,而一般是庙学合一。文庙的官方身份均实际上都是官学的一部分,一般而言,文庙的建筑规制在当地都是较高甚至最高的。

而地方文庙都是由地方官组织兴建的,各地文庙呈现的均是各自地域的建筑风格。学风鼎盛之地,文庙和官学都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临清是什么地方?

张孚敬浅笑道:“临清文庙,可比城中任何一处地方都要雅致庄肃,也最为舒适。陛下为大成文宣先师隔代衣钵、新学宗师,行驾设于文庙岂非最好?此乃临清文庙之幸。黄公公,你说是吧?”

一同来打前哨的黄锦只微微一笑。

崔元觉得论莽,只怕满朝无人比得上这货。

皇帝现在有了新身份,驻跸文庙这件事,落在有些人心里只怕是会冒出一个词——鸠占鹊巢。

何况陛下还带着二妃一嫔呢。

不过……敦伦似乎也是人伦大典。

一行人入了城,到了文庙门口,崔元抬头看了看就叹道:“不愧是临清,这棂星门竟也建得这般阔气。”

棂星即灵星,为天上之天田星,用于文庙乃是推崇孔子可比上天,又因灵星“主得士”而和官学功能相合。

在规制上,也只有天坛、皇陵和文庙可建棂星门。其特点,就是三座共六柱的一组门。普通一点的地方,木柱、石柱再加点墙瓦妆饰罢了。而这临清文庙,建起了硕大的门屋牌坊。

进了门便是文庙前庭中标准的配置——泮池。每个文庙里都有这么一处所在,取自古礼“天子辟雍,诸侯泮宫。”一般而言,也就是挖个人工水池,池上有石跨桥。

修这桥也渐渐有了一个没摆在明面上的讲究。最开始是当地出了进士,就会添一座桥。后来科举越来越兴盛,进士也通货膨胀了,变成了出一个状元才添一座桥。

现在这临清文庙的泮池不仅大、古树盎然,两侧后添的桥也已经修得宛如园林中湖面上的回廊曲折。

张孚敬向他介绍着:“魁星阁、文昌阁。”

崔元看着他手指的两个方向,只见他笑着说:“登阁便可俯瞰全城,也便于禁卫守护,是也不是?”

“……茂恭所言甚是。”

“文庙畔的左右坊本就是官绅往来常居之所,临清文庙这前庭,也不知已经有多少高官大儒住过了。”张孚敬对他行了行礼,“旨意定下不到济南,临清这边也只有不到一月准备。陛下虽有旨万事从简,孙参策、黄公公还是要细细看看。哪些要添置的,定要速速吩咐下来。好在临清商贾辏集,货物骈填,要置办起来也快。”

“这就要听黄公公的了。”

崔元向低调无比的黄锦行了行礼:“黄公公常伴陛下左右,最是清楚。”

“咱家先看看。”黄锦仍旧笑眯眯的。

他可不管什么文庙不文庙,天下都是陛下的,哪里去不得、哪里呆不得?

孔子祀典已改,这临清文庙中的孔子塑像也已经移除了,但皇帝自不可能睡在供有孔子及诸多先贤木主的大成庙和两旁庑殿。

到了一处规模不小的院落,崔元不由得问了一句:“这泮宫坊是新修的吧?”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靖明》,方便以后阅读靖明第255章 皇帝来到了他忠诚的山东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靖明第255章 皇帝来到了他忠诚的山东并对靖明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