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文臣的反击

作品:大明:登基第一剑,先斩太上皇|作者:小黑是条狗|分类:历史|更新:2023-07-21 05:30:07|字数:8122字

第126章 文臣的反击

“成公公,立陛下生母为太后一事,太过重大,内阁不敢擅自做主。”

“内阁讨论过后,认为当召集重臣廷议。”

王文走了出来,对着成敬一礼。

“再立一太后,乃是国朝大事,关乎礼仪。”

“内阁这面就算票拟通过,估计六科给事中会驳回,其他大臣那里也多会有质疑之声。”

“与其通政司每日都收到群臣上奏,还不如召集群臣商议后一锤定音。”

王文虽然是参与此番密谋之一,可王文也知道这事要是不能操之过急。

要不然,不但是内阁,就连朱祁钰也会每天对着群臣的奏章烦不胜烦。

“内阁是什么意思?”

成敬看出来了,就算陈循和王文联手,也没能说服固执的高谷。

“在下和陈公,都是愿意看到陛下和吴贤妃母慈子孝的。”

“商辂和彭时,亦不反对。”

“只是高阁老坚持认为,嫡母重过生母。”

王文对着成敬据实相告。

……

奉天殿内,龙椅上的朱祁钰看着殿下臣,沉吟不语。

其实皇帝平时处理政务的地方,一般是乾清宫的正殿,而奉天殿则是举行重大典礼或重要决议的地方。

不过朱祁钰才即位不到一年,经过去年瓦剌入侵之后的大明也是百废待兴,索性朱祁钰就召集群臣于奉天殿举行一次大朝议。

望着朝堂上大部分胡须都白了的老臣,朱祁钰不由得心中暗骂了一句“老不死”。

其中代表的王直和胡潆,虽然有过固守京师之议,也在朱祁钰即位之初有过稳定人心。

然而朱祁钰的景泰朝要的是生机勃勃,而不是这些不再锐意进取的老旧之臣。

就是以王直和胡潆为代表的这些老臣,无疑就是程朱理学,宗法礼制最坚定的支持者。

而且朱祁钰能够预感得到,这些老臣会是令人头疼的那一批老顽固,同时也是今日大礼仪之争中坚定的护礼派。

“各位爱卿,可有本上奏?”

朱祁钰虽然今天是要立他的生母吴贤妃为太后,不过该走的程序还是要走的。

朱祁钰作为天子,作为吴贤妃的儿子,是不该自己主动说出来,而是要等着王一宁出面后,再邀请群臣一起讨论和商议。

作为天子,朱祁钰不能吃相太难看。

“臣有本!”

然而朱祁钰没能等来王一宁,礼部尚书胡潆却是抢先一步站了出来。

“陛下以外藩继承大统,又才过弱冠之年。”

“臣以为,陛下正值志学之年,应笃志于学,帝王大节莫先于讲学,讲学莫要于经筵。”

“老臣今日建议陛下重开经筵与日讲,经筵常设,日讲不辍,陛下方能进学修德,仰慕圣人之言。”

胡潆这话,表面听起来很有道理。

身为帝王,当明四书五经。

帝王选择德高望重和满腹经纶的大儒给自己讲经明学,也是历朝历代多有的举措。

然而朱祁钰一听,却是不由得在心里骂了胡潆一句“老匹夫”。

如果真的按照胡潆的建议,那就是每日一小讲,每月一大讲。

如此被安排得明明白白,朱祁钰还哪里有时间处理政务?

到时候,文臣们就可以“帮着”朱祁钰分忧解难,就是由君臣共治天下,变成群臣“替”君治天下。

朱祁钰心里很清楚,只要自己答应了胡潆,那么自己就远离了权力中心。

到时候除了定期的大朝议外,平时连群臣都见不到,朱祁钰就只能乖乖做个好学生,只能仍由文臣们摆布。

“臣附议!”

吏部尚书王直站了出来。

“经筵,古之帝王常设。”

“如汉昭帝任命蔡义为光禄大夫,专门为自己解读《韩诗》。”

“汉唐至宋,经筵一直传承延续。”

“经筵可使得帝王通晓古之君王治国之道,能知得失积弊,于治国有益。”

“我大明太祖高皇帝,求知若饥,就算军政繁忙之时,亦命李、刘等人讲课。”

王直说的李、刘,指的是李善长和刘伯温。

朱元璋出身草莽,本身文化知识不高,所以他十分渴望学习前人经验来治理天下。

起初,开经筵讲学时,朱元璋还插不上话,只能听别人讲课。

渐渐地懂得多了过后,朱元璋不但也能加入探讨的行列中,还能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

尝到了经筵带来的甜头后,朱元璋更加喜爱它了。

登基之后哪怕政务再繁忙,只要一有空朱元璋就会命有才学的文臣开经筵讲学。

朱元璋把上课当成了生活中的乐趣,几乎天天开,每天都要找一帮文臣来探讨怎样治国。

《大学》、《尚书》、《周易》、《唐律》,朱元璋从中学到很多,并且还能学以致用。

“太上皇以幼年继位,我大明经筵得以正式成为定制。”

“陛下受命太上皇以君临天下,当延续经筵讲学,以为天下表率,以正人伦纲常。”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大明:登基第一剑,先斩太上皇》,方便以后阅读大明:登基第一剑,先斩太上皇第126章 文臣的反击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大明:登基第一剑,先斩太上皇第126章 文臣的反击并对大明:登基第一剑,先斩太上皇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