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咏蛙一首惊四座

作品:永乐大帝|作者:焚琴煮鱼|分类:历史|更新:2024-03-11 10:58:10|字数:11632字

朱棣一口气背出了七八条,刘伯温听后频频点头,表示满意。他决定加大难度,于是问道:“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由何而来,作何解?”

朱棣从容应对,解释道:“这句话出自《论语·学而》,是曾子说的。我每天从多方面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守信了呢?对老师传授的功课,是不是用心复习了呢?”

刘伯温听后称赞道:“四皇子果然用心良苦。”然后向朱元璋汇报:“四皇子天资聪颖,比之这些皇子更为适合学习。微臣所讲他基本都能够理解和背诵,就是字写的差了些。”

马秀英和朱标听后都松了口气。对于字这一点,朱标和刘伯温都不以为然,小孩的字差些很正常。只有朱棣自己知道前世的记忆影响着自己,自己后期就是提笔忘字,钢笔字都没有写好,何况现在的毛笔字。

朱元璋听后沉思片刻,转头问先生:“四儿在课堂上睡觉是怎么回事?”朱棣一脸无辜地回答:“我没有在课堂上睡觉,是因为先生没有讲学了,我闭目养神而已。”

朱元璋一时不知该如何驳斥这句话,确实因为闹腾,先生没有讲学了,他闭目养神也没有错。他转而问朱棣:“你最近除了论语还学了什么?”

朱棣回答说:“先生还教了我们如何赋诗。先生在一旁搭话说,也不算教,是因为书中有圣人对句,便给皇子们解释了下。”

马秀英看着朱棣,心中又添了几分欣慰。这个儿子不仅天资聪颖,而且态度端正,勤奋好学。她心中暗自祈祷:希望他能顺利成长,不要被外界的纷扰所干扰。

朱元璋沉默了会说,我考下你的诗句呢?朱棣一下就有点懵了,自己前世就没有学过什么做诗,这个老先生在教的时候自己就没有怎么听,因为压根就没有想过学做诗。朱元璋继续说道:“也请刘先生出题。”刘伯温心想,这小孩怎么做的出来什么诗,但是君命难违,于是想着出个简单的,也许朱棣能够做点什么打油诗应付呢?于是说:“请四皇子以池塘里的蛙叫为题做个诗吧。只要符合意境就是了。”一旁的教书先生坐不住了,你特么找麻烦呢,我只是课堂上解读了下,还没有到教那一步呢,这要是做不出来,我被皇上给责备事小,罢官才麻烦。于是准备开口准备求情。朱标也同样知道这个教学进度,自己都才开始听着对诗句讲解,现在这几个幼学都没有学完还做诗,也准备开口,都正要张嘴。

朱元璋的威严在殿内弥漫,他沉声说道:“我考下你的诗句,你就以池塘里的蛙叫为题做个诗吧。”声音落下,大殿内陷入了片刻的寂静。

朱棣心头微微一震,他看着朱元璋,内心涌起一股疑惑。前世的记忆中,他并没有学过作诗,那些风花雪月的诗句,他曾经毫不放在心上。而今天,在这个时刻,他却被要求以池塘的蛙叫为题,做出一首诗来。这让他感到有些措手不及。

朱元璋似乎对朱棣的状态充满了疑惑。而刘伯温作为出题者,他心中也充满了矛盾。他原本想为朱棣出个简单的题目,也许他能做出一首打油诗来应付一下。但他的内心又觉得这并不可能,毕竟朱棣还是个年幼的孩子,他的学识尚浅,要做出一首符合意境的诗来并不容易。

教书先生在一旁坐立不安,他心中抱怨着这个麻烦的差事。他只是在课堂上讲解了一些诗句,还没有教到做诗这一步呢。如果朱棣做不出来,他担心自己会受到皇上的责备,甚至会因此失去官职。

朱标也了解这个教学进度,他自己也才刚刚开始学习诗句的讲解。现在这几个幼学都还没有学完,就要他们做诗,这确实有些过分了。他也准备开口求情,但朱元璋却已经挥手示意他们安静下来。

“小四,就按刘先生说的做。”朱元璋的声音在大殿内回荡,充满了不容置疑的威严。

朱棣深吸一口气,他开始在脑海中回想起一些前世的诗句,希望能够找到一些灵感。他知道这是他的一个重要的考验,也是他的一个机会。他必须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好这件事。

时间在慢慢过去,大殿内的气氛越来越紧张。朱元璋的脸色渐渐变得有些阴沉,显然他对朱棣的答案并没有抱太大的希望。朱元璋的脸上渐渐露出不耐烦的神色。他心中也开始疑惑,这个孩子是不是真的有能力做出一首好诗呢?

而在这个关键时刻,朱棣忽然想到了一个前世伟人的诗句,心中顿时一喜。他组织了一下语言,然后开口说道:“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此时的刘伯温,脸色犹如秋日的湖水,波澜不惊。他双眸深邃,犹如古井不波,却在听到朱棣的诗的开头时,眼中闪过一道明亮的光辉,仿佛星辰在黑夜中骤然点亮。他的手微微颤抖,以至于杯中的茶水也跟着泛起了涟漪。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页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永乐大帝》,方便以后阅读永乐大帝第4章 咏蛙一首惊四座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永乐大帝第4章 咏蛙一首惊四座并对永乐大帝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