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2章 开科取士

作品:冉魏霸业|作者:迷惘的小羊羔|分类:历史|更新:2020-05-18 15:05:16|字数:5284字

在周代以前的社会中,只有统治集团家族的成员才有可能接受教育而成为知识分子,国家机构的各个组成部分,实际上主要由统治集团内部成员所世袭领有,具体表现就是周代的“世卿世禄”制度。

在这种制度下,即使有某种举荐选拔,也基本上不超出宗法家族的范围。举荐选拔超越世袭血缘关系的罗网而登上高位的只能是极其偶然的例外。

到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世卿世禄之制被严重破坏,一些原来不是贵族的下层人士得到破格任用,通过举荐、考核而选拔登进人才的情况越来越多。

由举荐考核而任用(以及按劳绩提升)的官僚制度逐渐产生。而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教育面的扩大更加速了这一过程。

到了汉朝,提拔民间人才采用的是察举制与征辟制。

高祖十一年(前197年)刘邦下诏命令各级臣下举荐贤才,形成后世乡贡的最初形态。

汉文帝二年(前178年)、十五年(前165年)又两次下诏命令各级官员举荐“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并对被举荐者采用策问的方式进行考试。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议,诏令各郡国举孝子、廉吏各一人,后来两科逐渐合并为一科,称为“孝廉”。

此外“秀才”也是察举的重要科目之一。孝廉重在德行,秀才重在才能。东汉时为了避讳刘秀而改成“茂才”。

汉代各科察举都要通过朝廷考试。但是汉代察举考试与后代科举考试的重要区别在于:察举以举荐为主,考试为辅,考试基本不存在黜落,“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

考试在察举中并不重要,举荐是决定性的。举荐权掌握在皇帝以下的各级官僚权贵手中。察举并不是两汉仕进的最大渠道。

从汉初以来”任子“、“赀选”、皇帝和各级官僚的直接辟召仍然进行。一般士人往往时先征辟为州郡吏员,才由上司向中央察举为秀才、孝廉等等。

但是,一般没有门路的布衣平民,几乎没有被察举的可能性。

魏文帝时,陈群创立九品中正制,由特定官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为九品录用。晋、六朝时沿用此制。

九品中正是察举的改良,主要分别是将察举,由地方官改由任命的官员负责。

但是,魏晋时代,士族势力强大,常影响中正官考核人才,后来甚至所凭准则仅限于门第出身。

于是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不但堵塞了从民间取材,还让士族得以把持朝廷取材。

冉闵决定在全国各地推行科举制,他的意志是无可更改的,群臣都不得不赞同了。

喜欢冉魏霸业请大家收藏:(www.xtyxsw.org)冉魏霸业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页目 录下一章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冉魏霸业》,方便以后阅读冉魏霸业第682章 开科取士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冉魏霸业第682章 开科取士并对冉魏霸业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