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7章 妙人马周

作品:隋末之万钧之势|作者:Ling君|分类:女生|更新:2022-01-03 17:14:51|字数:8070字

马周自然也清楚自己说的话可能引起的歧义,所以接着往下说道:“

迄今为止,以学生的直观感受,辽东上下各部门的运作,整体上是值得肯定的,但学生以为,这么多年来,他们还在一直沿用陈旧的观念治国理政,缺少创新思维。

他们像侍奉前朝的君主一样侍奉燕王,所做得事情也都和过去没什么两样,怎么能期待有不同的结果呢?

正如圣上曾言,‘如果大宁的上层建筑视野不够开阔,又怎么能带动下边人开拓进取呢?’

圣上曾说过,‘如果每天都走在一条老路上,不可能看到新的风景。机械重复做同样的事情,也不会有奇迹出现。非常人,当行非常事……’

所以变革是必须的。”

“变革吗?”李世民示意马周继续说。

“是,就是要变革。

管子曰:‘国大而政小者,国从其政;国小而政大者,国益大。’

素学生直言,辽东现在的局势并不乐观,需要改进的地方也很多。

但这并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所以学生的建议是,先铸造一个强大的核心,以这个核心作为根基,由上至下进行改进。

而作为核心的核心,燕王当从自身做起……”

随着马周的解释,李世民眼睛亮了,“请先生详细说说。”

“是。刚才学生所言,‘仁’、‘孝’、‘礼’、‘义’……

‘仁’,没有臣子不喜欢追随一位仁君,而学生到了辽东后,哪怕不出门,也偶尔能听说燕王经常惩罚一些不作为的臣子。学生私以为,赏太轻,罚太重,固然可以约束臣下,但却会慢慢失去人心。

‘孝’,圣人教化天下,没有不把孝作为根基的。

而孝莫大于尊敬父亲,外界对燕王于唐国公的关系多有非议。

不论真假,燕王都该去改变这一情况,否则不仅伤害燕王的父子感情,同时也会失去人心。”

“先生以为,朕要怎么做?”

“学生建议燕王重建国公府,务必体现显赫高大,让人看到便可知燕王的孝心。”

“先生此言大善。还请先生继续解惑。”

“是。‘礼’,‘国之大事,在祀在戎。’

学生以为,燕王在祭祀这件事情上,不够重视。燕王今日的疏忽,定会给后人做出不好的示范。那些追随燕王的部属,谁不担心自己死后得不到血祀呢?这会失去人心的。

‘义’,‘义之所在,恩之所存,心之所归。’

学生建议燕王善待那些因为战争而失去亲人的孤老……”马周提的四个方向,句句不离“人心”。

李世民听得是备受启发,有一些以前想不明白的事,现在都想明白了。

马周并不是说他不仁不孝,而是他做得不够明显。

还有更深层的意思,马周没有明言,但李世民却领会到了。

重仁,重孝,重礼,重义,这些都是幌子,马周真实用意是在建议他打出“重士子”的招牌,与长安争夺人才。

趁着姜万钧推出种种不利于“士子”的为政举措的时候,辽东扛起“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大旗,一定会有巨大的收获。

“先生之言,令世民茅塞顿开啊!”李世民拍了拍手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学生愧不敢当,燕王心中早有脉络,学生不过是照着画出来罢了。”马周谦虚道。

“诶!先生以后莫要再自称学生,这要是叫人听了去,非羞愤而死不可。”李世民越看马周越顺眼。

这么多天,不,这么多年,李世民第一感受到,原来“士子文人”可以如此可爱。

什么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李世民觉得他们都差远了。

姜万钧竟然将这样一个大才给“抛弃了”,这让李世民有一种扳回一局的痛快。

也正因为如此,李世民更期待,有一天马周可以风风光光的回到长安。

不过开心过后,李世民又有些头疼了。

随同马周一起来到辽东的那些大宁礼部官员,不仅是要接回李秀宁的,同时也是向辽东通报一个情况。

那位闲不住的大宁的皇帝,准备来渤海湾检阅大宁水师。

真是见鬼了,要检阅水师,哪里不好,非来辽东的家门口,这让他肝颤啊!

原本他还想兵进草原,扩张自己的实力,现在只能半途而废。

“先生可知圣上要来河北一事?”李世民语气有些生硬道。

“学生听说了。”马周如实回答道。

“不知先生怎么看此事?”李世民毫不掩饰自己夹带着野心的目光。

“学生以为,圣上就是来接回昭妃的。”马周目光坚定,语气非常肯定的回答道。

“嗯?哦!不错,圣上就是来迎接昭妃的。”李世民先是一愣,接着恍然大悟。

不管姜万钧为何而来,李世民都必须以这个理由作为核心进行宣传。

如果辽东这时候敢展露一丝敌意,势必会引来治下剧烈的动荡,而且也会遭到姜万钧的打击。既然实力不如人,那就必须学会韬光养晦。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页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隋末之万钧之势》,方便以后阅读隋末之万钧之势第527章 妙人马周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隋末之万钧之势第527章 妙人马周并对隋末之万钧之势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