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 老朱的盘算

作品:大明:我的祖父是朱元璋|作者:大明第一帅|分类:历史|更新:2023-03-01 02:17:14|字数:4270字

在赵勉等人赞许的神色中。

朱允炆还在洋洋洒洒的畅谈减税构想,以期做到为百姓减负,善待百姓的壮举。

上面的朱元璋,表情青砖多云。

明显不高兴了。

他打断了侃侃而谈的朱允炆:“吴王,你来说说!”

“是!”

“孙儿以为对待百姓,当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

朱允熥上来就是一顿拽文,担心老朱不爱听,干脆直截了当说道:

“反贪治腐,奖励农商,朝廷不要干预太多,让百姓们可以顺应自然去发展,就是对百姓最大的善待!”

别的不多说,即便朱允熥对老朱有些政策很不满,比如影响生产力的各种贱籍。

但他不会当面说,尤其是在这大庭广众之下。

自己什么身份朱允熥还是拎得清的。

等坐上那个位置,再废除就是了。

非要上赶着惹老头不开心?

瞧瞧朱允炆和那帮文官,还自以为很聪明?

咋滴,你们有内幕会今天会被立为皇太孙?

最后是众人期待已久的第三考。

所有人都以为,这一波结束,皇太孙的人选就定下了!

百官竖起了耳朵。

只听朱元璋缓缓道:“崇山侯李新奏请要修一条将秦淮河和石臼湖相连的运河,名为胭脂河,作为内河漕运。”

百官认真听着,还不觉有什么不对劲。

可能是考核修河问题?

毕竟这也是利国利民的大事。

“户部,你们怎么说?”

朱元璋看向赵勉。

赵勉硬着头皮道:“陛下,户部没预算啊!要不缓缓?”

“利国利民的事怎么能缓呢?”

朱元璋不悦道:“胭脂河一旦修成,浙北运往京师的粮草,将更加便利,还可以方便民众出行,何乐而不为?”

赵勉摇头:“户部是真没钱......”

开凿运河不是修河,少说要上百万两银子。

胭脂河工程需要在一条长约十里、高三十米的胭脂石岗上开凿。

在爆破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工程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难度高,意味着花钱多。

哪知朱元璋却道:“没钱好办,朕这就为你户部想办法。”

众臣一愣。

皇帝想钱了!

朱元璋沉吟一会,说道:“这第三考,即关于运河开辟,吴王和惠王分别出京筹钱。”

???

满殿百脸懵逼。

说好的立皇太孙,怎么又让二王出京筹钱?

朱皇帝又在空手套白狼?!

朱元璋道:“两位皇孙仁义至孝,德行兼备,至于能力如何有待检验。”

大臣们不乐意了。

噢,派两个皇孙出京捞钱,谁捞钱多谁的能力就强?

您这算盘打的,隔着长江都能听到响声。

面对诸臣的质疑,朱元璋当场表态:“朕说了,三考结束后册立皇太孙!”

“陛下圣明!”

率先跳出来支持的是户部尚书赵勉。

他觉着,不就是百万两银子嘛,让江南的士绅豪商们凑凑,这不轻轻松松?

在文官的大本营,还能缺钱?

这波优势在我!

洞悉了赵勉意图的文官们,纷纷跳出来支持。

我们江南众筹册立皇太孙!

皇帝陛下这事干的漂亮!

我们举双腿也要支持!

哪知,朱元璋又补充了条件:“让吴王去苏州府和浙江筹河款,惠王去凤阳府和河南筹河款。”

“......”

赵勉傻眼了。

刚刚举双脚支持的官员们也愣住了。

换家战术?

支持朱允炆的朝中文官,多出生在直隶和浙江一带。

而支持朱允熥的武勋们,多出自河南和凤阳府。

现在让二人互换大本营筹钱,大有深意啊!

直到此时,朱允熥才勉强洞悉老朱的意图!

第三考朱元璋已经明确说明是考验能力。

去对方老家折腾,涉及真金白银,大量筹钱铁定是十分困难的。

谁若能做的好,无疑是能力的体现。

赵勉着急表态,是因为他觉得优势仍在朱允炆这边。

若自己的钱袋子都看不住,还有何面目立足户部?

到时候让浙江士绅地主们,拼命给惠王攒钱!

政治投献,机会难得,你们来不来?

别的不敢说,这种一百年都难遇到一次的好事,富商们会抢着送钱!

能当上皇太孙,也就意味着未来是皇帝,洪武皇帝还能有几年活头?

未来皇帝拉你投不投?

没读过书不要紧,生意人总归听过吕不韦的事迹吧?

散朝后。

惠王府,存心殿。

香炉袅袅。

朱允炆看向黄子澄:“你说,皇爷爷他为什么这样做?”

他想破了脑袋,也不明白这几天老朱在搞什么。

黄子澄想了想,道:“陛下在造势!”

“造势?什么意思?”

“京官投票,两位殿下支持人数一目了然。”

“奉天殿三考,两个问题直指未来国策。”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大明:我的祖父是朱元璋》,方便以后阅读大明:我的祖父是朱元璋第七十五章 老朱的盘算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大明:我的祖父是朱元璋第七十五章 老朱的盘算并对大明:我的祖父是朱元璋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