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五章 朱允熥的目的

作品:大明:我的祖父是朱元璋|作者:大明第一帅|分类:历史|更新:2023-07-21 17:01:34|字数:4468字

第206章 朱允熥的目的

太阳偏西。

奉天殿内的殿试圆满结束。

科举是给士子的进阶途径。

皇族子弟去争抢名额成何体统?

还是堂堂大明储君。

稍不注意,就会被有心之人利用抹黑,制造读书人与皇室之间的矛盾。

朱允熥属实没想到老朱会现场揭穿了他。

他灵机一动,开启共情模式。

化被动为主动。

我来参加科举不是和你们争的,而是体会你们的不容易!

原本站在对立面,瞬间站在一条线了。

这一操作,让一旁看笑话的黄子澄、方孝孺等人都懵了。

共情之后,朱允熥再度转化身份,成为贡士们未来的领导,给予勉励。

原本的危机,被朱允熥现场公关,反而成了一段佳话。

殿试的成绩第二天就出来了,等待第三天才正式发榜。

洪武二十七年甲戌科殿试金榜。

第一甲赐进士及共三人。

状元,张信,二十一岁,浙江定海人,赐进士及第。

榜眼,景清,三十二岁,陕西真宁人,赐进士及第。

探花,陆子高,四十岁,苏州常熟人,赐进士及第。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共三十一人。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共七十七人。

会试第一的朱帅被除名。

不过“朱帅”的殿试考卷,破例在奉天殿前,向众人展示。

按照规定,殿试的所有考卷,皆要封存,尤其是状元的卷子,别人是没机会看到的。

朱允熥之所以如此高调的展示考卷,是想让众人看看自己的真正实力。

防止被人说是托关系才得了会试第一。

当天,状元张信看了“朱帅”的考卷后,默默离开。

比文章,他自认写的比皇太孙好,但这策问......属实无法与之相比。

这次科举,前前后后忙了十来天。

朱允熥之所以如此折腾,其实并不是真想体验读书人的不容易。

读书人不容易?

谁容易?

百姓容易?

将士容易?

政治家的行为,往往都有目的性。

身为皇太孙,亦不免俗。

朱允熥一方面有私心,想要展示自己的才艺。

通过获得状元,满足虚荣心。

且让天下读书人知道,他这个皇太孙并非靠着武勋集团治天下。

孤也是个读书人,读的书不比你们少!

往后若在朝堂上跟文官撕逼,朱允熥底气十足。

“什么,伱才三甲同进士出身?”

“那你跟孤讲什么大道理?”

“你呀,见识浅薄,还是回去多读书......”

展示才艺,满足虚荣心,拉拢读书人,只是朱允熥的表面目的。

外人稍微仔细一想,都能想到。

但朱允熥的真正目的,所有人都想不到!

包括朱元璋。

乾清宫。

祖孙二人对坐。

“孙儿以为,科举考试内容过于迂腐,所取举人进士缺乏真材实料,能力不足。”

朱允熥说完,看向朱元璋。

亲身体验一次科举后,他发现考的那些个东西,只有策问实用些。

他想要革新科举!

若是不加干预,再过几十年,八股取士就成型了。

科举考试将是清一色的八股文。

所谓八股文,是从“四书五经”取题,文章内容必须用古人的语气,绝对不允许自由发挥。

而句子的长短、字的繁简、声调的高低等也都要相对成文,字数也有限制。

如此一来,考生们只能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文。

内容空洞,专讲形式,谈何创意?

往后中国,读书人的思想将被彻底束缚。

八股之害如同焚书!

都说读书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然而明清两朝的读书人,竭尽一生精力钻研八股文的写法,真正的读书读傻了!

这种读书人,往往对政治和社会实际情况知之甚少。

殿试策问,如何能答上来?

能参加殿试的一百余人,无一不是从全国各地各级考试中冲出来的大佬。

然而就是这些人,在殿试策问中,大多表现平平。

昨日,朱允熥一一看过他们的卷子回答。

老朱问的是军国大事,边防问题,朝廷该如何对待夷狄。

结果贡士们不是讴歌华夏云云,圣人仁义等等,就是说我天朝上国如何如何。

有的甚至主张千万不能劳民伤财大动干戈,主要靠德行感化敌人。

朱允熥真想找出那人,给他两巴掌,然后再问问他:蒙古人的铁蹄践踏神州时,你怎么不去用德行感化他们?

洪武的科举考试,已经有八股文的苗头了。

现在改,还来得及!

当然,这些话朱允熥只能私下和老朱说。

人家辛辛苦苦读书半辈子,就为金榜题名。

你说突然改革了,之前的科目不考了?

估计能被读书人喷成狗!

朱元璋目光闪动,没有立即反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大明:我的祖父是朱元璋》,方便以后阅读大明:我的祖父是朱元璋第二百零五章 朱允熥的目的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大明:我的祖父是朱元璋第二百零五章 朱允熥的目的并对大明:我的祖父是朱元璋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